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232j/2021-34082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财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1-09-2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进一步完善、管理进一步规范的时期,同时又是财政经济形势复杂、财政改革任务艰巨、财政运行面对诸多困难的时期。五年来,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优良的作风,推进各项财政工作的开展,有力推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高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为导向,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求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44.9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80.96亿元,2011-2014年年均增长15.9%,排全省首位。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2010年的663.3亿元和31296元增长到2014年的1051亿元和49424元,2011-2014年年均增长12.2%和12.1%。2011-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11.95亿元,年均增长22.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8:50.0:40.2优化为2014年的8.4:48.5:43.1,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较快上升,第二产业仍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21093元和6537元增长到2014年的30413元和13635元,2011-2014年年均名义增长9.6%和20.2%。
二、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扎实保障绿色发展
(一)坚持不懈抓收入,做大做优财政“蛋糕”
“十二五”时期,随着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培植财源,规范收入征管,努力做大收入“蛋糕”,全市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96亿元,是2010年的1.8倍,2011-2014年年均增长15.9%,排全省首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2%”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计累计分别达到369.88亿元、978.23亿元(其中2015年分别为93.25亿元、243.36亿元,按预算数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5.7 %和12.5%。在做大收入总量的同时,注重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努力提高财政收入中的“绿色”含量,绿色生态经济税收贡献进一步提升。2011-2014年,全市地方财政税收收入中三产税收年均增长18.2%,高于二产税收4.7个百分点,三产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收入的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
(二)全力以赴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我市重大战略部署,完善生态经济财税扶持体系,落实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生态经济发展。对高污染、高能耗等企业,不予减免地税部门负责征收的地方税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运用财税政策,积极培植优质税源,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财源基础不断巩固。筹措落实服务业引导资金,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帮扶企业解困发展,及时兑付扶持企业发展资金。2011年-2014年,全市地税部门共减免企业税费22.76亿元,年均增长30.3%。全市财政共投入企业扶持资金 44.32 亿元,年均增长18.79 %,累计安排1.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四换三名”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促进企业融资环境改善。2011-2014年,全市财政累计拨付金融机构贷款贴息152.8万元。
(三)积极努力保建设,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保障
积极破解融资难题,努力筹资推进项目建设。以“五水共治”、“三区两城”建设为重点,切实做好项目资金的统筹调度和保障工作。创新投融资机制,统筹规划,强化引领,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PPP)融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缓解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积极向省里争取增加政府债券额度、调增政府性债务规模等扶持政策,减轻政府筹融资压力。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高度重视基本建设预算收入中债务依存度过高、地方债务风险防控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确保收支平衡和债务率下降。充分发挥财务总监专业优势,开展基本建设预算和国资营运机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外部两个层面的全面监督。
(四)千方百计惠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确保有限的财力优先投向民生和重点事业,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2011-2014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投入542.23亿元,年均增长17.7%。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期间9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教育强县评估,教育均衡水平有效提升。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加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投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惠民医院财政补助政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构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社保体系。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卫生事业发展“六大工程”,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先后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深入推进绿谷文化建设,丽水大剧院、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坚持有保有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个严禁”等厉行节约举措,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的 “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5.2%。
(五)积极有为强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以来,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产业转型升级亮点突出。一是生态农业优势明显。2011-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三农”累计投入347.46亿元,年均增长14.4%。实施农民增收“6+1”工程,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至2014年底,累计建成3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二是生态工业培育有新推进。以生态工业负面清单制度为核心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丽水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生态化建设试点园区。三是生态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大旅游投入,改善景区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加快推进。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339.58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长30.6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旅游效益显着。获全国第一个“气候养生之乡”称号,养生养老行业地方标准2项发布实施。丽水现代商贸中心、无水港一期、浙西南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或基本完工。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现。高度重视生态环保的投入,2011-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节能环保投入12.94亿元,不断夯实生态基础,提升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均实现省定目标,在全省率先创建省级生态市,成功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一批建设名单。九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其中,云和县、遂昌县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连续9年居浙江省首位、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三、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入,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加快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日益健全。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本级形成范围上覆盖市本级各部门单位,内容上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全口径预算体系。二是夯实预算执行管理。贯彻政府会计改革要求,加快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市完成2013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市、县两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预算单位及公务卡强制结算覆盖率均达100%,并向各乡镇推广扩面,实现财政资金全程监督。顺利完成市直单位全面实行会计核算模式转轨工作。三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先后出台《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提量增质,预算单位自评工作有序扩面,并从2013年开始试行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四是清理规范存量资金管理。建立当年预算与上年经常性专项结余相结合的机制,并逐步将核减资金范围从地方预算资金结余扩展到上级补助的同类项目资金结余。认真梳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加大历年结余资金的清理收回力度。五是积极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市本级2013年首次公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2014年开展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市本级27个部门预算在门户网站进行公开;2015年进一步提高部门对预算公开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求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在法定期限完成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松阳县、景宁县、庆元县除涉密外的单位均完成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六是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采购制度愈加完善。2011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完成政府采购预算达203.36亿元,节约资金23.58亿元。顺利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后续工作继续推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积极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七是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要求,建立市本级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将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由121项整合为46项,并在丽水政务服务网上公开。八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建立闲置资产处置和调剂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办公用房集中调配,运用市场化方式盘活“沉淀”国有资产,将行政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分类处置,实现资产盘活增效。市本级创建15家国资营运机构,作为资产盘活、筹融资建设的载体。 2014年,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推行“统一产权,集中管理,授权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监管、营运新体系。
四、财政体制更加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愈加匹配
一是争取上级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政策研究,主动与上级沟通联系,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2011-2014年,全市获省转移支付资金475.88亿元,年均增长12%。二是完善市对莲都区财政体制。逐步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市对莲都区从2001年起实行“核定收入、差额补助、超收分成、两保两挂”财政体制。2014年起实行新体制,主要调整政府性基金的市区分成。凡市委市政府或上级部门确定的重点工作,按照事权归属履行支出责任。市本级各部门不得另行出台相关的分担政策。三是完善市对开发区财政体制。市对经济开发区实行“核定收支、挂钩补助、独立运行、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2014年起实行新体制,从研究财政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着手,充分兼顾市与开发区的既得利益,在市财政财力可能的条件下,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做大开发区财政收入总量,调整后的体制能较全面的反映开发区区域范围内企业税收情况。四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全市172个乡镇(街道)已建成163个乡镇(街道)财政所(局、办),建成乡镇财政公共服务平台86个,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五、作风建设有效开展,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中心这一基本,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上率下,认真查摆和整改“四风”问题。推进党作风廉政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财税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治税能力。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巩固作风建设成果。以高标准、严要求,较好地完成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和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将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制度化、长效化。积极推进作风政风行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财政地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制定出台《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财政地税局关于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责任追究的规定(试行)》、《365bet在线体育_28365365bet官网_365bet篮球比分直播财政地税局推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细则》、党风廉政建设五年规划等文件。加强对干部各类教育培训,举办养生保健知识、心理减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专题讲座,着力增强财政团队的凝聚力。
第二章 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节 存在的困难
“十二五”期间,我市公共财政改革得到了有效推进。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丽水经济实力、财政实力还相当薄弱,尤其面临财税改革的大环境以及“依法治国”的大背景,财政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与困难,“十三五”的财政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财税改革面临新挑战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一次系统性的重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调整难度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三大任务,描绘了“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时间表。同时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强化预算公开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省级层面,都对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财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财政增收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整体经济形势进入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财政收入将进入增长趋缓期。加上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丽水财政增收仍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从基本面看,伴随收入基数的不断扩大,增长的边际递减效应会明显增强。从财源建设看,我市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的资金链、担保风险链等问题依然突出,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日益突显;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在当前我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的背景下,短期内制造业很难实现较大回升;我市经济总量小,生态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发展期,特别是生态工业仍处于启动阶段,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强优质税源培育任重道远。从政策层面看,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营改增”扩围等对地方税的减收效应继续显现,将会给地方收入带来不确定性。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清理收费等都可能带来减收因素。
三、财政支出刚性需求加大
从支出看,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增加投入。近年来,保障重点支出的压力在增大。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提高民生支出标准,民生支出总量和增幅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高起点上确保各项重点支出的增长要求,落实各项民生政策,需要财政不断增加投入。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上,随着国家对地方债务的管控越来越严,基本建设筹措资金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大收支平衡压力。
第二节 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五年,是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攻坚阶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市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越来越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丽水整体经济发展环境来说,丽水坐拥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好生态、好环境,有三大先行先试的“全国改革试点”,“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在加速建设,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海西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同时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只要定位合理,坚持开放合作的区域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圈功能分工,就一定能获得广阔的发展机遇。
其次,丽水区域综合交通环境极大改善,大步跨入高铁时代。2015年,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完工后,丽水将迈入高铁时代。从丽水到温州或者金华,只需半个小时,而丽水到杭州的时间只需1.5小时。高铁时代的到来,对长期受制于交通瓶颈的丽水而言,将开启一个崭新时代,是丽水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机遇。丽水将逐步从长三角区域边缘城市转为连接长三角地区与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振丽水绿色生态发展自信。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理念逐渐上升为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十三五”时期,丽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自信将会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等工作的推进,丽水既有的生态红利也将加快释放,生态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第四,从丽水财政自身发展而言,“十二五”及以前的财税事业的发展,已为之奠定了较好的现实基础;从上级政策扶持来说,国家和省越来越重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通过规范有序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的环境,将更加有力推动丽水财政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以上总体形势综合研判,虽然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有所增加,但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仍然存在,预期我市财政收支将继续保持稳定的运行态势。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
收支目标、主要任务及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两富”总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丽水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科学构建现代财政体系,对我市提高财政管理和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紧紧围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深入贯彻实施《预算法》,建立健全全面、公开、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积极助推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
第二节 收支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我市财政收支目标是: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到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34亿元,年均增幅约为7.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到330亿元,年均增幅约为6%。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达到34亿元,年均增幅约为7.5%;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到44亿元,年均增幅约为6%。
第三节 主要任务及措施
针对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将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着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坚持“生态、精细、民生、改革、匹配、法治”理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生态导向,立足财源培育,做好“生财”文章
良好的生态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底线,用生态的底线思维统筹财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好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展现党委政府保护生态的战略意图,夯实财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一)做实扶优扶强。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适当整合财税扶持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快速成长,形成合力助推产业集聚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重点工作。以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为目的,完善优质税源培育涵养机制,促进税源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正向引导”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等“逆向调节”作用,撬动产业转型,强化创新驱动,构筑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努力实现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两促进、共提升。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用足用好财税政策资源。积极实施“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负担,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引导“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鼓励市场主体“二次转型”,做强做大实体经济。
(三)创新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专项资金“点对点”的直接扶持和行政性分配,大力探索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更积极、更有效地经济扶持方式。遵循市场规律,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引导、示范,稳定市场预期,吸引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实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全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精细导向,立足持续增收,做好“聚财”文章
针对组织收入中存在问题,以科学化精细化为导向,努力促进收入总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一)加强税收收入征管。密切关注税制改革动向,加强经济发展走势、宏观政策调整和税收政策变化分析,特别强化对房地产、生态工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分析,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完善税收征管保障体系,加强横向联系沟通,逐步构建社会化大征管体系。推进信息管税,加快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挖掘征管潜能,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构建现代税务管理新框架。继续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保持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深入分析各项财政收支的规律和特点,密切关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收入分析预测,提高收入预计准确性。
(二)拓展非税收入征收渠道。全面推进和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的依法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充分挖掘资产的市场效益。加强土地出让收益的征收和监管,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平稳入库。深入应用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督促收入征收部门规范征收行为,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三)完善社保费征缴机制。深化社保费“五费合征”工作,进一步明晰社保费征管权责,提高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率,扩大企业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巩固社保费征管基础,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促进社保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坚持民生导向,立足优化结构,做好“用财”文章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确保将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一)集中财力办大事。继续坚持将新增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支出,科学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和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推进,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后劲,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普惠性、公益性的支农项目投入,财政支农性补助退出竞争性领域,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公共教育支出,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支持卫生事业发展,拓宽教科文卫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渠道。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快建设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
(二)切实做到厉行节约。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完善厉行节约配套制度和公务支出管理体系,强化支付动态监控,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
(三)提升财政支出绩效。结合地区实际,依托“数字财政”建设成果,深化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的模式,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创新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模式。
四、坚持改革导向,立足科学监管,完善公共财政
坚持以改革为引领,主动推进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促进依法理财能力的提高。
(一)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以推进预算公开为核心,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全口径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进一步规范、细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提高国资经营收益上缴比例,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二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硬化支出预算约束,一般公共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逐步建立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化解政府债务、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三是探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探索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编制,分析预测既定政策下的财政收支,研究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测算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推动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强化三年滚动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四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部门预算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加强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偿债准备金管理。建立健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按照新预算法有关预算公开的要求,将公开透明贯穿预算改革和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完善公开机制,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六是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按照“四单一网”建设的要求,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竞争性领域财政专项资金改革,坚决取消“小、散、乱”,效用不明显以及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竞争性领域财政专项资金。深化“四单一网”建设,按照信息公开的责任分工,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公开。七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要按照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早落实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加快预算的批复和下达。健全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加大支出考核问责力度。
(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妥善处理在建项目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要加快探索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设施建设领域的有效机制,结合推广使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建立和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开展债务公开工作,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强化债务举借责任追究,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加大政府性资产清理和盘活力度,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三)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公务卡改革。在市、县两级两项改革覆盖率均达100%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乡镇两项改革。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完善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管理平台,优化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开展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优化刷卡环境和结报流程,提高公务卡使用率和网上银行支付占比,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支付。优化资金审核流程,减少中转环节,防范资金滞留。制定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办法,明确监控职责、范围、核查、处理、分析等内容,并建立动态监控信息系统,落实监控分析报告制度。
(四)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预算执行等财务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政府会计信息公开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政府采购改革。深入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完善公共服务采购目录范围、制度规范和方式方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升民生项目、大额政府性投资政府采购项目的比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采购预算编制、采购需求制定、采购方式选择、采购活动组织实施、采购合同履行等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指导和跟踪评价。着力完善PPP项目采购管理机制。
(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整合市本级国资营运机构,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主力军和筹融资主渠道作用。编制国有资产配置预算,实现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管理流程相衔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标准。在通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制定分类资产配置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业发展特点制定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为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审批提供科学标准。
五、坚持匹配导向,立足体制完善,推动协调发展
(一)争取省对市财政政策体制扶持。在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的同时,争取省财政给予体制上的支持,加大对我市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研究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工作。
(二)完善市对“两区”财政体制。立足市区和谐共进发展,在国家分税制和省对市财政体制总体框架下,完善激励奖补机制,明晰市区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积极探索按税种或按比例分享收入的财政体制。
(三)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指导各县(市、区)按照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所属乡镇在综合考虑其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划分类型,区别对待,分类确定财政体制,促进乡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指导和督促乡镇财政开展资金监管,明确监管工作目标,将乡镇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强化对直接或间接补助到农户的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乡镇本级及村级财务的监管。规范乡镇政府举债行为,切实控制乡镇债务规模,防范乡镇债务风险,确保乡镇财政安全运行。
六、坚持法治导向,立足提质强能,提升干部素质
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完善依法行政、正风肃纪、培养激励机制,为财税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强化依法行政机制。要加强财税法制建设,提升财政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理念和能力。要严格按照已梳理权力清单,坚持依照法定职能、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不断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要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堵塞廉政漏洞,防范廉政风险。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完善正风肃纪机制。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着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持之以恒执行厉行节约和改进作风各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加强机关内部事务管理,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打造务实队伍。抓好惩防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强化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的监督责任,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依托制度机制与信息技术规范权力运行,促进干部廉洁从政,确保干部和资金安全。
(三)构建培养激励机制。着力构建良性激励平台,加强财税文化建设,强化财税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增强整体活力和内在凝聚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载体,提升培训效果。推进人才库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财政内部人才,为财政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科学评价和使用干部的制度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加强财税文化建设,发挥财税精神的引领作用,搭建多层次的情感交流平台,以文化凝聚队伍、团结人心。